

四旬期是“四十天的节庆”。它的含义是进入这个圣事的时期,进入天主与人类的历史上这个“四十”所代表的超凡事迹。
它的意义在于摒弃自我而融入我们共同的“四十天节庆”,教会共融的生活。
在此,我们触及以色列民在旷野行走的岁月,天主与祂的子民的初爱时期。在此,我们触及耶稣在旷野里战胜邪恶力量的胜利。
因此,四十天节庆是一个庆祝。在这个四十天,我们庆祝超性和人性两极化的克服。我们庆祝天主和世界的触碰。我们庆祝天主的光荣,祂不是祂的永恒的囚犯,也不是世界的法则的囚犯,反而,通过人心,任然在世界上工作。我们庆祝人的自由,我们摆脱原始的自私心态的自由,摆脱死亡的力量的自由,脱离自我的自由。
我们庆祝战胜物质与灵性两极化的胜利。参与四十天节庆意思指使物质与身体驯服于心灵而心灵因接受,纠正并渗透身体而达致新的深度,两者合一如天主所愿成为新受造物。
四十天节庆是一个节庆。这不是指我们逃避世间的苦难而进入虚幻抽象。相反的,我们的节庆要求我们接受世间的饥饿,世间的需求,由此,我们克服舒适生活所带来的遗忘,觉醒于世间所需。
我们注视耶稣的胜利和天主的爱,因为世界的苦难唯有祂的“我愿意”能够克服。根植天上与根植地上一样重要。让我们不要放弃爱,它甚至能使守斋成为节庆。但我们也需要弃绝自我,由此进入触碰世间的苦难,我们为人必有的困难挣扎。这意味着我们进入耶稣在旷野里的胜利:如祂这样双手张开于天地之间,把天主的爱带到世间的需求,却同时把世间的需求带到天主的慈悲面容。
“今天该听从他的声音:不要再那样心顽!”(Psalm 95: 7-8)

在教会的初期,四旬期是为新教友付洗圣事的时期。即是说,这段时期是人们成为基督徒的时期。当时的想法,成为基督徒不是短期所能成就的,而是通过一段蜕变的旅程,或者说是一步一步的“皈依”。后来,当忏悔者,然后又全教会都参与这个旅程时,这意味着这段旅程不是一次性达成目的地的。不,这是我们一遍又一遍再度启程的终身之旅。四旬期的意义因此在于让我们意识到,基督徒的形式只能是一直重新的成为基督徒。它不是一件达成了就完结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一直练习的过程。

守斋
四旬期又叫做“守斋的季节”。要成为基督徒,就需要有力量去克服;要能够在人性潮流中站得稳阵脚而不被它卷走。人生最近被一些人定义为“抵抗地心引力”。唯有如此使力才有生命;若没有使力,生命也终止。
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人本就是那个无法独自成全自己的受造物。但是他也不能因此而随波逐流的降服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的地心引力。唯有克服这个一刻接一刻的生活模式,通过律己从日常的压力中超越,从功利想法的目标与直觉的逼迫中释放自己,人才能成全自己。世界上有那么多事物一直在直接刺激我们的感观,使得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要通过自律来开拓视野跨越眼前的事物,从事物的表面层次超脱。
教会四旬期的一句祷文说:“Jejunio mentem elevas”:通过守斋,祢提升我们的心灵。
当我们饥饿的时候,我们也许并不认同这句话。我们反而觉得守斋防止心灵自由自在。
但是,当我们拿我们饱足的时刻去对比饥饿的时刻,我们便能够体会。我们醒悟到,那不再饥饿,已满足饱沃的人,其实已经瞎了聋了。他只感觉到自己。我们一旦觉醒,我们便对圣经里面的图像有了新理解:那看不见天主而成为瞎子的图像,那完全无法听见自己无法听见世界的聋哑人。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守斋”所代表的自律。
现今世界上有许多人守斋,那些都是为了身体,健康,自身的完美或锻炼意志力。这些是好的。但是,如此守斋不足够。因为如此守斋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始终是自我。因为是为了自己而做,它并不能让人摆脱自我。人需要一种能够帮助他们从自我中释放自己的守斋,为爱天主释放自己,为爱近人释放自己。这个守斋的季节的号角声对我们的确很不舒服。但是我们知道我们需要这种真正的守斋,不转向自我的守斋。
基督徒的守斋应该从自我中释放自己。因此,守斋的季节应该也是果实丰盈的季节。善果:今时今日当我们听到这词,我们很容易嘲笑它或轻视它。但我们不应该如此。我们要看见世界各个角落挨饿的人;那时候,我们就不会嘲笑了。我们会醒悟,只要还有人在挨饿,而我们却满足饱沃,我们无法得到天主的赏赐。

在旷野中行走的教会
教会把四旬期叫做“Quadragesima“,意思是 “四十天”的节庆。以色列在旷野行走了四十年;厄里亚走了四十天到天主的山曷勒布。耶稣在旷野禁食四十天。教会因此也通过四旬期让这些四十所指向的灵修精神临在于我们现时今日。
那么,这些四十是什么意思呢?在以色列历史的后期,以色列民开始回顾那四十年的旷野旅程为天主和以色列之间的初爱。是天主启示自己的伟大奠基,是天主与祂的子民面对面交谈对话教导指引的时代。人民看到那时期是天主居住于以色列民中间,是上主在他们前面行走,在云柱和火柱里为他们开路的时期;是上主从天降下玛纳为他们的食粮,从磐石中给他们水喝的时期。旷野之中的四十年因此成为一段天主特别恩宠,特别亲近,特别直接的时期。

当我们读圣经记载那段时期,我们所得到的感觉不是那么甜美的。圣经描述那段时期为极其危险的时期,也是极大的考验极大诱惑的时期;是以色列不满上主的安排的时期,想要回到埃及多神主义的时期,徘徊迷惘不知何去何从的时期;以色列民甚至因为天主久久未出现而为自己制造了牛犊像来朝拜。
我们惊讶的发现,甚至耶稣也在旷野中面临考验。耶稣在领洗后去了旷野,以便在祂和天父的合一共融内获得脱离自我为爱他人的自由。祂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祂一直进入旷野,进入与天父的独处中,以便得到更新重回人们中间。但是这特别接近天父的时期却也充满脆弱性,面临着总总诱惑的考验:诱惑祂拒绝圣言,因为圣言的无力,拒绝爱,因为爱的脆弱。反而,祂被诱惑去给与人们他们所想要的事物,既面包,刺激,权势。
当我们听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我们自己的处境。教会在今世似乎又重新踏上这个四十天的旷野时期。她已经失去了她在人世间的住所和保障。她的许多支柱都摇摇欲坠。她只看见旷野,迫使她只能继续前进。甚至连天主对她都像是遥远的一片云,一触碰就消失融化。今世的教会,这个旷野中的教会,被旷野中的幻象和诱惑所压迫。遥远的天主无法理解,使得她想尝试那些抓得到的事物,把人世解读为福音,把入世解读为耶稣的服务 - 就像把牛犊像当成是天主肖像,当成是真道,并且朝拜它。许多股强大的势力在鼓吹教会,用遥远虚幻的圣言的救赎来交换更实在的面包的救赎和比较踏实的参政途径。

我们所体验的是旷野中的教会,四十天时期的教会。我们体验到虚无,就好像世界变得无言,无像,无声;连我们头上的天堂也暗淡遥远不可理解。
然而,今世的教会这旷野时期也可以成为得到恩宠的时期,从苦难中滋长新爱情。虽然我们经常担忧我们的信仰玛纳只足够今天食用,但是天主自然会天天重新为我们降下玛纳。我们只需要允许祂这样做。尽管世界感到天主似乎已经死了,但祂却还是能够从死石内击出活水来。
四旬期的教会,在她的四十天旷野中。我们可以勇敢忍耐,接受现今的情况,决心追随躲藏的天主。新的一天将破暗而出。天主光明的世界,我们失去的声色世界,将恢复。天主的受造物将看到旭日东升。阿门。

原著:本笃十六世
翻译:Ant di Dio
图片资料见图中标识。
We pray for all those who work for God without counting cost.
原创不易,请订阅我们
👉并分享给更多你爱的人们